![]() |
![]() |
||
|
|||
![]() |
|||
![]() |
|||
![]() |
|||
|
![]() |
[ 珐琅包括哪些种类]·[珐琅首饰制造工艺]·[真珐琅与仿珐琅的鉴别] [ 珐琅釉料是什么成份]·[ 珐琅的前世今生] 珐琅包括哪些种类珐琅主要包括:画珐琅、掐丝珐琅、内填珐琅三大种类。 画珐琅也即珐琅彩。胎体多种,有金胎、银胎、铜胎、瓷胎、玻璃胎等,是用画笔将珐琅颜料直接在胎体上绘画然后入炉烧制的珐琅工艺。珐琅彩主要用在制作珠宝饰品、钟表、工艺品等小件物品。画珐琅过去称作“广东珐琅”,历史上就是广东的一大特色工艺。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主要以铜制胎,制作时需要在铜胎上使用人手将铜丝掐制出花丝,将掐好的花丝焊接在铜胎上,然后将珐琅釉料点填于花丝间的凹坑内,再入炉烧制。由于中国明朝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器最为有名,并且色彩以蓝色为主,因而民间将“掐丝珐琅”俗称作“景泰蓝”。掐丝珐琅主要用于制作大件器物摆件类。是北京一绝。 内填珐琅与掐丝珐琅类似。也是将珐琅釉料点填于花丝间的凹坑内,再入炉烧制。只是其花丝不是用人手掐制出来,而是通过模铸、錾刻或打制而成。 珐琅首饰制造工艺 珐琅首饰主要采用画珐琅工艺,画珐琅属于珐琅三大系列中的一大类,并且是珐琅制品中工艺难度与级别最高的门类。制作程序主要有:产品设计、制作金属胎、磨制珐琅颜料、填底白釉、烧底白釉、画珐琅彩、入炉烧彩、上透明面釉、烧透明面釉、出炉修整、打磨抛光、最后制成成品。 1.设计 包括金属胎型款式的设计及珐琅彩图案的设计,在制作之前要先将胎款和图款的草图先画好,并且胎款与图案都要协调一致,通盘考虑。 2,制胎 制作画珐琅的金属胎体主要有金、银、铜等金属,金胎可以使用足金或K金;银胎可以使用925银或足银;铜胎要使用纯铜,要在胎体上预先做好填涂底釉之用的坑位。 3,上底白釉 4,画珐琅彩绘制 珐琅画是一项非常细致而又有趣的工作。其绘制手法和画油画大同小异,只是画珐琅的画面细小些而已。并且画珐琅颜色经烧制后永不褪色,可以永久保存。而油画日久就会开裂变黄不便于长久保存。与填底白釉不同的是,画珐琅是使用专用调色油来调色和绘画。将挑料勺挑少许画珐琅颜料于调色盘中,加入少许画珐琅专用调色油,再用画笔调色在胎坯的釉面上绘图。 5,烧珐琅彩 绘彩之后入炉烧结,出炉后再上色,入炉烧结,出炉后再上色,再入炉烧结,如此反复多次上色及烧结,直至色彩最后完成。 6,上透明珐琅 画稿全部画好烧成后,表面并无光泽,需在画面上涂一层透明面釉盖在上面并烧结后才能发出宝石般的光亮效果。将涂好透明面釉的珐琅件放入炉中,升温直至烧熟后取出,最后,一件光亮如宝石般的珐琅彩才算正式出炉了。 7,出炉修整打磨:可以用吊机装上小磨针将胎坯坑位外边上多余的珐琅小心翼翼地打磨掉,注意不要刮花了画面。 抛光:烧成后的物件可以在抛光机上用布轮对金属体抛光,抛光对珐琅彩影响并不大,但抛光时间太长或力度过大也会有些微影响。 真珐琅与仿珐琅的鉴别真珐琅与假珐琅及仿珐琅的区别:真珐琅都需经过至少500度以上炉温烧制,使粉状无机矿物釉料在炉火中融熔成液体,冷却后在底胎上凝结成固态的玻化物质。而一切未经过500度以上温度烧制的冒称“珐琅”“烧青 ”“珐琅彩”的都是假珐琅或仿珐琅。假珐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塑胶树脂类的有机物液体,填涂在胎体上,待自然风干或在烤箱中200度以下温度烤干即成,有些商人称作“冷珐琅”或“软珐琅”其实就是“滴油”产品;另一种最具欺骗性,是将珐琅粉调上胶水填涂在胎体上,依靠胶水来粘结珐琅粉,未经炉火烧制,美其名曰“珐琅彩”“珐琅画”,这种胶水粘结的珐琅粉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脱落掉粉,其实就是一“胶粘珐琅沙工艺品”而已。
区别真珐琅与假珐琅的方法主要有几种: 珐琅釉料是什么成份珐琅釉料是由多种无机硅酸盐类矿物质组成,主要成份包括石英、长石、硼砂、氧化硅、氧化铝、等金属氧化物。将其研成粉末并按照不同比例混合,然后烧结熔融再倾入水中急速冷却成釉块,再磨成珐琅粉,使用时可调水或调油在金属表面填涂绘彩。珐琅的前世今生 珐琅工艺最早发源于约公元前1200年的欧洲迈锡尼文明,到古罗马时期这种工艺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主要是内填珐琅和掐丝珐琅。约于公元12世纪珐琅工艺经阿拉伯及波斯地区传入中国,在中国出现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当时我国元朝时期的珐琅工艺主要是掐丝珐琅和内填珐琅。至明朝时期,掐丝珐琅得到很大的发张,制作也很精美,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画珐琅工艺,起源于15世纪中页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的里摩日城以制作内填珐琅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随着中西方贸易的频繁,当时的清政府解除海禁,欧洲画珐琅便经广州的粤海关以贡品礼品的形式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生产,当时称作“洋瓷”或“广东珐琅”。 画珐琅传入中国后,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当时的康熙帝对西欧的画珐琅非常喜爱,并于北京皇室造办处设立珐琅作,并聘请法国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指导画珐琅烧造工艺,并先后由广东巡抚杨琳从广东选送画珐琅艺人杨士章、潘淳等入京烧制画珐琅。由于广州是当时清政府的唯一对外开放门户,画珐琅也是最早从广东进入我国,广东当时的画珐琅水平全国最高,举足轻重,宫廷造办处珐琅作的画珐琅艺人也多由广东选入,称作南匠。继康熙之后,雍正、乾隆皇帝皆对画珐琅非常重视,并亲自设计指导画珐琅的生产制造,画珐琅工艺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颜料色种亦增加到二三十种,胎种也由原来单一的铜胎发展到金胎、银胎、铜胎、玻璃料胎、瓷胎等。 瓷胎画珐琅也叫珐琅彩瓷器,珐琅彩瓷既属于珐琅工艺,又属于瓷器工艺。珐琅制品发展到清后期已经非常普及,当时广东地区的画珐琅作坊非常多,产量很大,制作精美,是出口产品一大项。除广东之外另有苏州也有生产。20世纪初,广东画珐琅工坊非常兴旺,集中于今广州大新路一带,行业称“烧青”, 分煮釉料、打铜胎、画花三个行当,从业者众多。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原因,珐琅工艺遭受重创,广东画珐琅匠人也都四处走散。之后的文革时期,画珐琅工艺又遭到一次严重摧残。使当时广东的最后一个珐琅厂——花县珐琅厂,也在除四旧的运动中被迫停产。而当时的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则在不断的发展,推陈出新,已创立了国际知名品牌,并应用在许多领域。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使中国大开国门,各个传统工艺都得到重现生机的机会,现代的珐琅彩也已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走上了一条“传统的工艺,时尚的舞台”的道路。 珐琅工艺除了传统的工艺摆件、钟表等领域外,还以它无可匹敌的色彩优势和宝石般的光泽质感应用在包括首饰、皮带头、袖扣、领带夹、打火机、钢笔等许多奢侈品领域。在广阔的舞台上增色添彩。
|
![]() |
©2006-2024 广东杨氏珐琅工房 |